hongkongdoll视频,hongkongdoll视频在线观看|hongkongdoll玩偶姐姐_hongkongdoll未删减视频

廉史鏡鑒——德主刑輔 以德化人

作者:

哈爾濱市第一醫(yī)院

來源:

哈爾濱市第一醫(yī)院

更新時間:

2020-01-15 00:00

點擊數(shù):


  作者:哈爾濱市第一醫(yī)院 文章來源:哈爾濱市第一醫(yī)院 更新時間:2020-1-15 14:26:05 點擊數(shù):635 次
  卡爾·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《歷史的起源與目標》中,提出了“軸心時代”理論。所謂“軸心時代”,大致意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,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間,在北緯25度至35度區(qū)間,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。在軸心時代里,各個文明都出現(xiàn)了偉大的精神導師,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(tǒng),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。
  古典儒家的“明德慎罰”思想
  這個時期,正是中國政治文化變遷的關鍵階段,恰如王國維所言:“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,莫劇于殷、周之際。”作為該階段制度文明的奠基者,周公制禮作樂,將“明德慎罰”確立為周朝立國指導標準,并演變?yōu)楹笫乐螄碚詈诵牡乃枷朐瓌t之一。“明德”,就是提倡崇尚與敬畏德性;“慎罰”,就是刑法適中,不亂罰無罪,不濫殺無辜。德是罰的指導,罰是德的輔助,二者主次雖有別,但缺一不可。此主張在之后兩千多年的古代治國方略中產(chǎn)生了深遠影響。繼之而起,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、賈誼、董仲舒等諸大儒對該主張不斷加以詮釋、完善、充實與創(chuàng)新,形成了以“德主刑輔、以德化人”為特質(zhì)的德治理念。
  春秋時期,周公所指定的那一套禮樂秩序失靈并趨于崩潰。遭此世變,孔子倡導為政以德、刑法為助。按照蕭公權先生的說法,“孔子所舉之治術有三:曰養(yǎng)、曰教、曰治。養(yǎng)教之工具為‘德’‘禮’,治之工具為‘政’‘刑’”。換言之,在孔子視閾中,德是第一位,他主張“親親”與“舉賢”相結合,不可偏廢,故而他聽聞晉國執(zhí)政魏舒選賢與能,稱贊其“近不失親,遠不失舉,可謂義矣”。同時,孔子口中之“德”,更多是君子之“德”,更多側重強調(diào)當政者應具備的素養(yǎng),所以為政以德貴在當政者以身作則,他當年告誡魯國大夫季康子的“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”即是此意。由政德不斷向外延伸,必然涉及與刑罰的關系問題。對此,孔子態(tài)度極為明確,德可以防患于未然,而刑只能懲辦于犯罪后,依據(jù)此先后邏輯,他認為應先教后誅,先德后刑,“不教而殺謂之虐”,實屬非常不道德不理智的治理方式。也正是基于該思想原則,孔子強調(diào)當政者須重視教化,“上好禮,則民莫敢不敬;上好義,則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”。這就是教化所結之善果。
  與之銜接,刑罰亦不可廢弛,當秉持“寬猛相濟”的原則。當時鄭國盜賊猖獗,統(tǒng)治者出兵剿滅,最終“盡殺之”。就此事件,孔子并沒有進行譴責,反而夸獎道“善哉!政寬則民慢,慢則糾之以猛。猛則民殘,殘則施之以寬。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政是以和”。正所謂“張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張,文武弗為也。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也”。可知孔子對于德刑二者關系問題的理解,是很透徹的。既然刑罰乃不得已而為之措施,那么更應謹慎,孔子于是提倡刑罰適中,畢竟“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,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”,倘聚斂無度,嚴刑濫法,會使本已混淆的秩序更加不堪,故當政者理應執(zhí)法時不枉不縱、公平無私。尚德,崇教,垂范,秉公,孔子的學說可謂將“明德慎罰”理念推進了一大步。
  身為孔子私淑門徒,孟子俱傳孔氏之學,在德刑關系上大體上亦步亦趨,認為實施仁政的樞紐在于“惟仁者宜在高位。不仁而在高位,是播其惡于眾也”,因而國君應尊賢能、省刑罰、薄稅斂、重教化。到了戰(zhàn)國末年,荀子兼采法家,集儒家學說于大成,對儒法問題有了新的發(fā)揮。荀子承繼孔孟禮治思想,同時講求禮法合用。他承認借助禮義教化,可以達到“賞不用而民勸,罰不用而民服”的效果,然而天下畢竟仍有教而不化之徒,這就需用法律和刑罰來加以裁斷。因此,荀子主張執(zhí)法必須果決,“不教而誅,則刑繁而邪不勝;教而不誅,則奸民不懲”,如此先禮后刑、先教后誅,才可使“民歸之如流水”“刑一人而天下服”,實際上體現(xiàn)了他隆禮重法、王霸并用的思想傾向。
  秦漢易代催生“德主刑輔”理念的成熟
  歷史的軌跡往往不會依照思想家擬定的學說而運行。秦朝以吏為師,采用法家學說,一統(tǒng)天下,以儒家為代表的德治思想并未成為主流。不過暴秦二世而夭的教訓,引發(fā)了漢代當政者的思考。比如漢初的賈誼,就深刻認識到德刑不可對立,“仁義恩厚,人主之芒刃也;權勢法制,人主之斤斧也”,“若夫慶賞以勸善,刑罰以懲惡,先王執(zhí)此之政,堅如金石;行此之令,信如四時;據(jù)此之公,無私如天地;豈顧不用哉?”因此必須德刑并施,禮法共用,“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,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”,仍以德治為主。
  經(jīng)過數(shù)代學者不斷思考和積淀,“德主刑輔”理念到了漢武帝時期臻于成熟,總其成者是董仲舒。董氏鑒于秦亡教訓,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,漢初政治凋敝不堪,“今漢繼秦之后,如朽木、糞墻矣,雖欲善治之,亡可奈何”。因此必須改革,其中關鍵舉措就是將儒家德治理念引入治國理政的主流原則當中。董仲舒的主張可簡括為一句:“任德不任刑。”一方面,他認為所謂德治不是強求百姓成為圣人,而是要求統(tǒng)治者須有政德,如此由正君主、正朝廷逐漸正百官、正萬民,“以漸而至”。另一方面,在社會治理領域并非全然不顧刑罰,“慶賞刑罰之不可不具也,猶春夏秋冬不可不備也”。二者猶如鳥之兩翼,不可偏頗。要之,董仲舒所主張的“任德不任刑”并不打算在刑事層面細究教化與刑罰的作用孰輕孰重,而是針對當時“刑治”思想中所遺留的暴秦因素,進行徹底清算,從而恢復儒家“德治”之傳統(tǒng)。“德主刑輔”理念也在這一系列清理與重塑的過程中,上升為一千多年來傳統(tǒng)王朝治國理論的核心原則。
  從西周到西漢,雖然德治理念多有嬗變,不過其核心內(nèi)容無非三方面。其一,立德政。“名不正,則言不順。言不順,則事不成。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。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。”德治的首要與根本目標就是要論證現(xiàn)實政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,這勢必要規(guī)范既有的統(tǒng)治集團。于是,儒家用史書寫作明定是非、褒貶君王,憑禮義規(guī)定秩序、界定君臣,以王道確定誰是正統(tǒng),誰是僭越。其二,行德治。學說必須賦予制度之中,才能發(fā)揮真實效應。具體而言,即要求當政者實行仁政,輕徭薄賦,杜絕嚴刑峻法等等。其三,施德教。孟子曾曰:“善政,民畏之;善教,民愛之。善政得民財,善教得民心。”實施良善的教化固然是為了化民成俗,提高百姓道德素質(zhì),然而儒家提倡德教的立足點依舊是當政者,他們首先要勇于垂范,作出表率,才能在社會治理層面實現(xiàn)成風化人、潤物無聲的狀態(tài)。
  道術貫通方成就治世
  治道雖好,更需落實到治術之中,最終達致道與術的貫通。“德主刑輔”升為治國理念后,為后代帝王所沿用,但實際歷朝具體貫徹時差別甚大,因此導致的結局也大不相同。隋初制定《開皇律》時,隋文帝楊堅就敕令尚書左仆射高颎等人要堅持將“導德齊禮”思想作為官方道德規(guī)范注入法律之中。不過現(xiàn)實中文帝本人并沒有貫徹“德主刑輔”的理念,而是濫施淫威,甚至出臺“盜一錢以上皆棄市……此后又定制,行署取一錢已上,聞見不告言者,坐至死”的法令,致使人人自危,冤獄不絕。待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,深刻意識到“德主刑輔”的合理性,在總結歷史經(jīng)驗時說:“朕看古來帝王,以仁義為治者,國祚延長;任法御人者,雖救弊于一時,敗亡亦促。”可見他認識到一代統(tǒng)治周期之長短,德、法二者所起作用不同,長久延續(xù)以德,振衰起弊用法,故剛柔并濟、德法兼采方是治國正道。所以李世民一方面倡導減免賦稅、與民休息,另一方面對待作亂犯法之輩絕不姑息,比如皇叔江夏王李道宗因“坐贓下獄”,受到了“免官、削封邑”的嚴懲。貞觀之治的出現(xiàn),與該種執(zhí)政理念密切相關。
  自西周提出“德主刑輔”后,該理念一直貫穿于歷代治國實踐當中,雖然江山代有鼎革,國策屢經(jīng)變遷,此原則從未退場,且深深滲透于各類制度里,沉淀為一種制度精神。


地址:哈爾濱市道里區(qū)地段街151號  郵編:150010  
醫(yī)院電話:(0451)84883003

黑衛(wèi)(醫(yī))網(wǎng)審【2013】020號   黑公網(wǎng)安備 23010202010027號

版權所有 ? 2022 哈爾濱市第一醫(yī)院 | SEO標簽